76net必赢官网手机版

湖北文理学院“协同育人337工程”实施方案
2018-04-18 09:11:41 来源: 浏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统筹,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汇聚育人合力,注重育人实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协同育人体系、理论与实践结合协同育人体系等3个育人体系,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文化凝心铸魂育人行动计划等3个行动计划,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7育人”大融合、大协作、大协同的育人局面,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治引领。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统领,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
武装头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以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目的,认真梳理和研判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学校与企业以及校园文化协同育人不够的问题。
坚持遵循规律。以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为遵循,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个人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提高协同育人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以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深化学校综合改革,通过制度的创新、项目的带动、计划的实施,推进协同育人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
三、工作目标
协同育人理念进一步确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中心地位”、“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位教职工都有育人职责”、“每个岗位都有育人任务”,“人人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成为全校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
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制度体系,明确协同育人的工作任务、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增强协同育人合力,构建育人主体、育人资源、育人平台高效协同、共同发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3 —
协同育人效果进一步彰显。协同育人机制高效运行,学校育人特色充分体现,育人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凸显,人才培养质量和师生满意度明显提升,育人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1、明确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教师教学“五必五严”的基本教学规范,教师教学做到“必有大纲、必有教案、必有纪律、必有考核、必须育人”,“严格课堂考勤、严格课堂纪律、严格作业要求、严格考试要求、严谨育人”。加强教学督导和考评工作,落实督教导教、督学导学、督管导管责任,实现督导工作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师,将教师课程育人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2、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建立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明确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教学技能扎实的授课条件和资质。建立思政课教师培训提高制度,实施思政课程名师培育计划,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坚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及时回应学生心中疑惑,变说教为说理,变灌输为互动,注重运用新媒体手段,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坚持思政课教师“集中研讨、集中培训和集体备课”制度,实施精品思政课程建设计划和精品思政课堂培育计划,建设思政课程“三
—4 —
库一集”教学资源(故事库,案例库,项目库,学习成果集)。
3、建立课程教学“双大纲”制度。完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强化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备课、授课、作业、考试等教学全过程。实施课程教学“双大纲”制度,每门课程都要制定课程教学和课程育人“双大纲”,在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融入科学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育人内容。实施课程思政项目建设计划,每年立项建设不少于50门,开展课程思政设计大赛,开展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引导教师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守好一段渠”,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
二)构建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协同育人体系
4、建立“教师导学”制度。推行为学生专业学习、社团活动、创新创业配备导师、教师进驻学生公寓、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等措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开放交流平台,加强师生间的日常交流和沟通,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做人。
5、建立“学工助教”制度。建立辅导员听课制度,配合任课教师加强对学生到课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管理。推行辅导员加入专业教学团队制度,加强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联系,共同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建立学工和教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交流,协同开展工作。统筹推进教风学风一体化建设,辅导员与教师一道共同抓好传道解惑、学业指导、学业考核、学科竞赛、考研考证、读书健身、就业帮扶等工作。
6、建立学生工作量制度。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教育管理、
—5 —
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事务工作、网络育人工作、参与指导学生活动等为学生工作量内容,学校领导、处级干部、专任教师额定学生工作量每年分别不少于30学时、20学时、20学时,建立学生工作量考核评价档案,定期公布学生工作量完成情况,将学生工作量完成情况作为评优评模、职级晋升、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
(三)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体系
7、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所有课程的教学模式都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可以针对不同特点,探索不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基于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实施“课程课堂教学千问计划”。
8、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整体上分配好细化好课堂实践教学、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安排。按照“理实一体”原则要求,每门课程都要由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两部分组成,每次课都要合理安排实践应用环节或安排课后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重点建设校外示范实习实训基地50个以上,为强化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9、扎实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每年重点建设校外示范实践育人基地10个以上。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抓实抓好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类竞赛、创业设计类竞赛、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等活动的开展。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
—6 —
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全过程全方位记载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情况。发挥军训综合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
(四)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10、实施系列学者讲座计划。实施高端学者讲座计划,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讲课和专题报告,开阔师生学科专业视野,了解学科专业前沿动态和创新现状。实施学术骨干讲座计划,组织校内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为学生作课题(项目)研究讲座,充实专业课程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实施博士教师成长论坛计划,与学生交流成人成才、做人做事的经历经验。
11、实施学生科研实践计划。全面开放学校教学科研实验室,支持学生利用教学科研实验室开展科研实习或科研实践、创新实训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鼓励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课题或项目),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或自主开展科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建立大学生科研实践基地,开展“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创建活动,开展学生科研实践表彰活动。
12、探索科研与教学联结范式。以立项建设的方式,大力倡导将科研项目、科研活动引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手段,将科研平台转化为教学条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大力提升教师研究方向与所任课程的关联度、科研选题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度、研究成果进课堂的导入度、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度;大力支持学生课外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实现课内
—7 —
与课外、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联系。
(五)实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13、成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理事会。明确校企合作的具体事项和内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调动地方、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寻求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骨干企业的支持,提高学校对地方、行业、企业的贡献率和声誉度,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局面。
14、专业建设发展对接产业企业需求。坚持面向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理念,专业设置注重与地方产业对接,培养目标注重与行业需求对接,培养规格注重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标准注重行业标准,培养过程注重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注重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
15、深度开展校企“九个共同合作”。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共同开展项目合作研究,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共同探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共同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共同探讨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16、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行业企业需求导向的企业学院,把企业需求引进校园,开设产业需求的系列课程。鼓励和支持企业与教学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项目式培养”、“嵌入式培养”等多种企合作培养模式。扎实开展师生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三进”活动。
(六)实施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8 —
17、抓好中华文化的教育教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作为通识课程核心课程,重点建设10门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在线课程,开发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利用课程教学和开展主题活动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国文化和隆中精神教育。
18、抓好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实施文明校园提升计划、书香校园提升计划、科技校园提升计划、艺术校园提升计划、运动校园提升计划,把五个校园提升计划项目化、活动化,大力开展公益校园活动,抓好“隆中山下党旗飘工程”、“隆中诸葛读书工程”、“文明修身工程”、“周末志愿服务”、“格桑花支教”、“人人有体育技能”等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
19、抓好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加强校园文化走廊、文化墙、文化广场、教学楼宇、宿舍楼宇、教室走廊、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等公共空间的环境文化建设。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建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优秀主题文化网站。
20、抓好学校大学精神的凝练和培育。挖掘“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躬耕苦读、鞠躬尽瘁”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构建和完善集中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共同理想的精神文化体系,凝练和制定学校形象标识系统。以大学精神为依托,培育、挖掘、讲好学校故事,深入实施校风学风建设工程,提升全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五、保障措施
—9 —
组织保障。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协调和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加强对协同育人工作的指导和督查,构筑优良的办学治校的政治生态、学术生态、育人生态,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协同育人工作开展情况。
体制保障。建立健全学校党委决策部署、教学学院党委创新落实、基层党支部贯彻执行的党建育人机制,发挥基层党支部育人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和完善校院两级人才培养工作管理体制,学校和教学学院由一名领导统管人才培养工作,主抓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协同育人工作经验交流和总结表彰会。
政策保障。细化上述重点任务的制度性规定或实施办法,制定出台协同育人工作的配套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发挥政策杆杠的激励作用,强化责任落实和工作实效,保障协同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注重协同育人典型培育和宣传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营造协同育人良好生态。
经费保障。设立协同育人工程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00万元,重点资助和奖励思政课程名师培育计划、精品思政课程建设计划、精品思政课堂培育计划、课程思政项目建设计划、课程思政设计大赛、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等计划、项目和活动。
 
】【打印关闭
上一篇湖北文理学院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下一篇湖北文理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最新内容

热门内容